公 告 栏
 
 
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命名管理办法
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民政部关于…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
文化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业务…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 没有机构项目
  •  
    第八批“国保”核定 我国切实加强…
    国家一级文物“孙中山花盆”武汉…
    古村落消防隐患四起 专家呼吁提高…
    河南郏县"神秘"红石古寨 传承古村…
    世界专家关注文化遗产消逝危机 倡…
    北京火焰山营盘遗址保护工程竣工…
    第一办公区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管庄东里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电话:010-66235065
    邮箱:yanjiuyuan010@163.com
    gdk2389@163.com
     
    您现在的位置: 国学孝悌工作委员会 >> 综合信息 >> 正文
    江苏最早史前文明遗址获证实 文明史推前1600年
    更新时间:2012/12/5

     

    点击进入下一页

    顺山集遗址墓葬群全景。资料图片 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进入下一页

    顺山集遗址出土的双耳壶。资料图片 来源:光明日报

    大新庄是江苏宿迁市泗洪县的一个小村庄,在村子西南方向约500米处,沉睡着一个8000多年前的环壕聚落——顺山集遗址。这个原始聚落总面积近17.5万平方米,目前只发掘了2500平方米左右。专家们证实,8000多年前,这里的先民们已过上定居生活,该遗址也是目前江苏境内最早的史前文明遗址,足足将江苏文明史至少推前1600年至1800年。

    遗址年代是如何确认的

    正值初冬,记者一行驱车来到顺山集遗址挖掘现场。顺山集遗址在一大片农田中,被一条田间小路一分为二,目前部分遗址已经回填,不过依然可以发现少量远古时代的碎陶片、红烧土。

    记者看到,遗址已经被绿栅栏和白线圈出,同行的宿迁市泗洪博物馆馆长江枫介绍说,“绿栅栏围挡的是遗址核心区,地上的白线则是遗址上环壕的位置,环壕也就是遗址中的深沟,与后来的护城河作用相似,有抵御自然风险和其他部落进攻的双重功能。”环壕北部地势最高,向南逐渐倾斜,最南端为赵庄水库,此处原为一条东西走向的自然河道,与壕沟组成一个封闭空间。“这里地处淮河中下游,水患较多,环壕还具有排水功能。”江枫介绍说。

    四年前的夏天,遗址附近的大新庄村民在挖沙时,不经意挖出了很多碎陶片,村民第一时间通知了当地博物馆。率先赶到现场的江枫回忆说,当时村民已经挖出了一个很清晰的断面,土层颜色分明,其实那就是环壕的断面。在断面最底层的大量陶片堆中,江枫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猪首形类似支架的砂陶质器物,于是,请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到顺山集遗址进行实地考察鉴定。经林留根仔细辨别和检测,得出“猪首形支架是釜的支脚”这一结论。

    林留根介绍说:“釜是一种远古时代的锅,多为圆形底、深腹筒形,夹砂陶占绝大多数,先民们将釜放在支脚上架空进行烧煮,这反映了当时先民的生活状况。”

    后来,他们又邀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秦岭对遗址进行一次系统采样,样本经过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测定,年代为距今8100至8300年,这才最终确认了顺山集遗址为8000多年前的远古聚落。而在之前,学界一直认为太湖流域距今约6500年的马家浜文化是江苏省境内最早的史前文明遗址,这一发现将江苏文明史向前推了一千多年。

    其实,顺山集遗址早在1962年就由南京博物院尹焕章、张正祥等先生调查发现并命名,后经2007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复查确认。虽然遗址发现得早,但是由于只经过简单的初步探测,并没有确定它是新石器时期的远古村落遗址,所以长期以来未引起足够重视。

    2010年起,南京博物院联合泗洪县博物馆组成考古队再次对顺山集遗址进行钻探发掘。江枫介绍说,“三年来的发掘收获颇丰,目前已清理新石器时代的墓葬92座、房址5座、灰坑26座、灶类遗迹3座、大面积红烧土堆积及狗坑各一处,出土陶、石、玉、骨器共计300余件,还在多处浮选出的碳化稻米。”

    探秘远古先民的生活状况

    一般来说,村落有民居,有环村河流,有公共墓地,可耕植,可养畜,自给自足。那么,8000年前远古村落的先民们是如何生活的?带着问题,记者跟随江枫来到白线标出的环壕区域,等待答案的揭晓。

    据江枫介绍,环壕东西宽约230米、南北长约350米、周长近千米,将遗址划分为内外两个区域,环壕内是居住区,环壕外是墓葬区。“那时挖千米长的环壕难度非常大,这也是整个淮河下游流域发现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环壕,堪称‘中华第一壕’。”林留根分析说。

    走进环壕内,记者来到其中一处先民们的房址前。江枫告诉记者,房址有浅地穴式和平面起建式两种。房址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标出的近20个柱洞,大大小小的柱洞围成一个椭圆形,中间是一个顶梁柱,四周也用柱子支撑,可以想象,那时候的房子是圆形或者椭圆形的,“住处从山洞或半地穴式房子演变到窝棚再到如今发现的改进式窝棚,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江枫深有感触地说。

    在房址附近是灶类遗迹。“灶类遗迹就是残存的陶支脚、灶釜的残片以及因火烤而成的烧结面等。”考古队的一名队员介绍说。记者有幸在泗洪博物馆看到了一个可移动的灶釜组合,高约24厘米、宽约30厘米的方形灶上面放了一个圆底深腹釜。“先民们很聪明,为了方便,他们将灶改进成可移动的,而且是目前出土最完整的灶,可以说是‘中华第一灶’。”泗洪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何光军笑言。

    那时人们吃什么?看到灶釜,记者心中涌出疑问。“研究人员通过对近百个单位样品的浮选及水洗工作,均发现有碳化稻存在。”林留根说,现在已经确定是驯化稻,说明那时淮河流域的人们已经有意识种稻,并用石磨盘、石磨球将稻谷碾磨成粉,使生活具有一定的品质。

    环壕内的居住区让人们对远古文明大为惊叹,那么环壕外的墓葬区又将有怎样的新发现?走出环壕,记者发现有两处墓葬群,分别位于遗址的西北和西南角。“现在发掘出来的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成排分布,以单人葬为主,存在少量的双人合葬和多人合葬墓。”林留根介绍说,“从独立出来的墓葬群可以明显看出,那时先民们已经有意识将墓地与居住区区分开来,并把死去的人有序埋葬,这对研究当时的丧葬习俗、宗教信仰等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林留根叹息道,由于挖掘出来的墓葬均开口于现代耕土层之下,受到自然和人为破坏,骨架保存较差,部分仅剩粉状痕迹,给研究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对于墓葬群的安置,江枫推测,房址是在坡面上,而墓地建在环壕的外围,处在西北角,这有可能是一种史前风水文化。

    [1] [2] 下一页

  • 上一条综合信息:
  • 下一条综合信息:
  •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组织机构 | 人才招聘 | 人员查询 | 下载中心 |
    版权 国学孝悌工作委员会 网址:www.chpri.com
    联系电话:010-66235065, 邮编:100091
    网站建设:北京易网络